我和周刊的故事|聯發向中林:周刊是我的良師益友 |
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向中林 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在下班之后經常到公司圖書室里讀讀報紙,看看雜志,在業余時間將公司一些好的做法、取得的成就寫成短文、拍成照片,偶爾有些豆腐塊見諸報端。 說來與《紡織服裝周刊》結緣還頗有一段故事,記得2015年我們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按照紡織之光基金會安排,需要對獲獎項目進行回訪,當時《紡織服裝周刊》的郝杰老師來采訪,并撰寫文章《面料中的“勞斯萊斯”,聯發造!》發表在《紡織服裝周刊》2016年第13期上,讓我們感受到京城名記妙筆生花,也感受到一個行業會刊引起的不同凡響。 說實在的,我平時也愛投投稿,2016年,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屋頂實施光伏發電,我就拍了個圖片以《廠房屋頂可發電》發表在2016年9月份《紡織服裝周刊》上,2020年周刊又在公眾號推出了我撰寫的圖文:硬核支援,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向武漢捐贈錢物的消息。當自己的寫的文字,拍成圖片被刊發后,內心是無比的激動,拿著散發著墨香的周刊親了又親。文章發表后又更加激發了寫稿的激情,于是我就筆耕不輟,深入車間一線,來到工人中間采訪拍照,寫的文稿不僅刊發在《紡織服裝周刊》上,而且有上千幅攝影作品上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黨報黨刊,加入了中國紡織攝影協會,被同事笑稱:編外記者。 20年風雨兼程,紡織服裝周刊見證了行業的發展,作為紡織服裝周刊的忠實讀者,我衷心祝愿《紡織服裝周刊》越辦越好。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