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刊的故事|絲麗雅胡群丹:亦師亦友,常伴常新 |
本刊記者-胡群丹 ![]() 絲麗雅集團企業文化中心 胡群丹
與周刊相識時日并不長,也就大半年吧。但作為一個剛剛畢業、進入一個從前沒那么熟知的產業領域中進行文字工作的應屆大學生,出于借鑒、出于學習、出于提升自我,瀏覽了許多刊文。我對紡織行業的認識,是在《紡織服裝周刊》的陪伴下愈漸加深的。 《周刊》于我,亦師亦友。作為行業第一雜志,《周刊》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于是在我最初熟悉工作時,前輩們便給我推薦了這一“秘籍”?!岸嗫纯础吨芸?,你會更了解紡織”。我于是接觸到了《周刊》。第一次翻閱時,最大的感受便是:權威與精致竟能如此相宜。 在《周刊》中,我看到了五光十色的展會,生動的文字與如臨現場的圖片讓我仿佛也置身于會場,親身感受著紡織服裝的魅力;在《周刊》中,我了解了熱點,紡織人正在關注的是什么,行業中共同期待的是什么,我在逐漸深入的了解中,與紡織行業越走越近;在《周刊》中,我豐富了見識,行業中卓越的人物,領頭的企業,一種種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一項項促進行業創新的科研成果,讓我看到了更廣闊、更深刻的紡織行業;在《周刊》中,我學到了理念,不管是對行業走勢的權威性描述,還是對行業歷史的生動敘寫,抑或是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緊密合作,我感受到了紡織行業的歷久彌新,更堅定了做好紡織文化傳播工作的信心。 我與《周刊》,常伴常新。一月份的我,還是一個紡織“小白”,憑借對文字的熱愛與專業能力進入絲麗雅集團企業文化中心,開始了對紡織行業的探索。從前談起紡織,我大抵第一反應只會是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家中用的布制品,我從未思考過他們的原料,對諸如“纖維素纖維”等專業名詞也未曾聽說。剛開始工作,逢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口罩、防護服等平時或許不那么必需的紡織產業終端產品成為緊缺,我跟隨公司抗“疫”的腳步急速前行,在緊迫的氛圍中真切感受到了紡織人的責任。 在這其中,《周刊》是信息的傳遞者,是行業的鼓勵者,也是我學習之路上共同成長的陪伴者。我為《致敬逆行者抗疫特刊》中紡織人“召即至、戰必勝”的信心與決心所感動,也被其中所描寫的各大企業與組織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所鼓舞。我也學著他們,賦予文字力量,期盼著我筆下所寫能如同《周刊》中千千萬萬文字一般,在某個時刻給予別人鼓舞。 時值《紡織服裝周刊》20周年紀念,憶起與《周刊》的相識相遇,看到了自己的成長,有感而發于此。愿《紡織服裝周刊》能繼續多年如一日地陪伴紡織行業成長,繼續用文字煥發光彩,繼續為新老讀者引路前行!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