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刊的故事|張俊龍:周刊承載著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
張俊龍/文 《紡織服裝周刊》原記者 張俊龍 2008年5月15日早晨,北京晴空萬里。 這一天,如此清晰的印在記憶里,以至于,郝杰老師跟我說要寫一篇“我和周刊”的故事的時候,一切都像電影般清楚的在腦中回放。這一天,我正式入職周刊,開啟了我的六年之久的記者生涯。 那一年,我同無數懷揣夢想的北漂一樣,再次來到北京(之前已經在廣州漂了近2年)。我想當一名記者,除了對自己的文字有著狂妄的自信,另外就是傾慕“以天下為己任”的俠義精神。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離開內蒙大漠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實在是人才濟濟,自己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所以,入職周刊之前,我已經在劉家窯逼仄的出租房蝸居了三個多月,馬上就要彈盡糧絕。 東長安街12號 面試的時候,我便被東長安街12號雄偉的門樓鎮住了。上班后,我給我媽打電話:媽,我在天安門旁邊上班了。我都能想象,我媽接完電話驚訝的表情:世代為農,難道這一代要烏鴉變鳳凰了嗎?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不是能變鳳凰并不重要,至少,不再黃土地里刨食,這很重要。 2008年,周刊步入了轉型的快車道。從一本行業學術???,向著行業新聞綜合雜志轉型。跟我同時入職的記者有很多,記憶最深的是劉繼德、王山山。劉繼德吃啥都能吃出滿漢全席的感覺,令人羨慕,后來我才知道,我們先后在同一家“地下”雜志社待過,我離開不久他入職,而我們又同時進了周刊,緣分這東西真是難以言傳。王山山是正兒八經的高材生,在2009年國際紡聯大會上,采訪施羅德,一問成名。 入職頭一天,正值震驚全球的汶川地震后不久,整個紡織服裝行業,都在緊鑼密鼓的支援災區。這是我到周刊后參與的第一個報道,盡管對紡織行業還很生疏,但因為在《南方都市報》磨練了一年多,對新聞寫作的把控還算心里有數,很快,《快!快!快!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全力生產!》《災后安置,紡織服裝行業嚴陣以待》等系列報道出爐,周刊首秀還算成功。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太聰明,甚至有些木訥。進入周刊,應該是冥冥中上天的垂青。幾個月的時間,我已經感覺到自己從內心開始的變化,用大學老師的話說:小伙子機靈了很多。之后,記者的生涯便順勢鋪開,周刊迅猛發展的步伐,也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時間飛馳,懷念至今 2009年,東長安街12號的辦公室,已經容不下日益擴充的采編隊伍,周刊整體搬到了朝陽區。 現代化的商業寫字樓,占據了一整層,開放式辦公區,密密麻麻的都是人。我在記者部已經越來越得心應手,甚至還帶了幾個徒弟,他們現在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所成就,可謂青出于藍。 這一年,除了日常的采訪,我開始跟進家紡協會、印染協會、貿促會、紡織之光基金會等專業機構的采訪。從江蘇到浙江,從福建到廣東,一整年的時間,在全國各地飛,將最新的新聞傳遞到全行業。 這一年的兩件事記憶猶新。 一件是,建國六十年專題報道。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已經退休的原紡織部高級工程師,到現任的紡織工業協會領導;從各行業協會,到地方產業集群;從老一代企業家,到新一輩接班人,陸續采訪了幾十人,積累十幾萬字的采訪素材,最終完成了一萬多字的專題報道《輝煌60年,中國挺起紡織大國的脊梁》。這次馬拉松式的報道,是很值得對后生晚輩吹吹牛的,畢竟建國六十年只有一次,被我趕上了。 另一件事,是跟蹤采訪“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獲獎項目。 從2009年下半年,一直到2010年底,我跟著當時基金會魏侃秘書長,采訪了數十個獲獎項目。項目分布在全國各地,遠到云南昆明,近到京津,每次出差,少則數天,多則半月。讓我懷念至今的不僅是各類項目高精尖的技術,更是亦師亦友的魏侃秘書長。 我那時候年少輕狂,難免說錯話,做錯事,但魏侃秘書長毫不在意。他給我講“紡織之光”的歷史由來,講紡織行業塵封的故事,也為我的生活瑣事指點迷津。他讓我知道,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十多年過去,言猶在耳,終生難忘。 如今雖定居江南,但電腦里依然收藏著那時的所有采訪文稿和照片,感恩周刊讓我有這樣的人生際遇,每每想起思緒萬千。 受命南遷,重新起航 到2010年,周刊的影響力更加深入產業一線。上海、紹興等地相繼設立辦事機構。 當年9月,周刊領導找我深談了一次,說到浙江辦事機構主任即將到期,希望我能赴紹興繼任。當時有些懵,紹興,只在書本上看到過,真要去生活、工作,心里還是打怵。但隨后又想,人生不就是折騰么,自從11歲走出大山住校至今,一直都是天南海北的跑,有什么可怕的? 一個月后,我毅然領命,扛著行李,再次出發。 12月,江南的雨冰冷刺骨。越王臥薪嘗膽的地方,透著與京城完全不同的文化氣息。從沒想過,在這里一待就是10年。 2014年初,大眾創業的浪潮襲來,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我開始思考未來。與家人商量后,我帶著不舍離開了工作6年多的周刊,加入了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 創業這幾年,嘗遍辛酸苦辣。從影視傳媒,到短視頻直播,跌倒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我依然不聰明,但從沒有違背周刊給予我的精神品質:誠實、堅持。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翻著電腦里近百萬字的采訪報道,想到了太多人,太多事。他們都同周刊一樣,是我曾經青春和夢想的見證。今年是周刊20周年,新一代的周刊人定將開創下一個20年的輝煌。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