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刊的故事|許檬檬:產業認知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
許檬檬/文 ![]() 《紡織服裝周刊》原編輯、記者,鏈興資本副總裁 許檬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站在30歲的當口,回望過去的職業經歷,我很感謝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服裝周刊》曾為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讓我以采編寫為觸角深入觀察一個有歷史、有縱深、有格局的大產業。紡織服裝這個龐大的產業猶如一本厚重恢弘的敘事長詩,以其宏大廣闊的力量不僅影響著產業中的每一個從業者,甚至影響著全球任何角落的每一個人。 不忘 榮耀的歷史與功勛 每當路過長安街,途經東長安街12號,都會倍感親切,這里曾是我畢業之后戶口坐落的北京首站地,原國家紡織部曾坐落在這里。這棟大樓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之初,原國家紡織工業部辦公大樓所在地,建于1951年。從原國家紡織工業部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60多年來見證了中國紡織工業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與轉型發展的歷史變遷,擔負著服務政府、服務行業和企業的重要職能。 紡織服裝行業,是一個包括紡機、棉花、毛紡、麻、絲、服裝、家紡、產業用等十幾個細分產業的大產業,每一個細分產業的發展都和其他細分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又影響著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在周刊工作期間,我有幸去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紡織基地工作,那里坐落著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中國輕紡城每年為全世界貢獻1/4的紡織產品交易量,是一個千億級紡織產業集群。在這里,我采訪過很多優秀的面料制造商、面料設計師、紡織物流等優秀的企業家,他們靠著勤奮和智慧在這個大產業中博得一方天地。印象深刻的是,正月初八,是市場很多門店新年開業的日子。那天,我早早來到了市場前,看到各大商鋪準備好了鞭炮和香燭,進行一年一度的開業祈福儀式。在他們臉上,洋溢的是對新一年產業興旺的期待。每一個人,都希望產業好,希望大家都能過好日子,這是一個產業人最樸實的共愿。 不懼 未來挑戰與機遇 今年疫情期間,口罩、防護衣的計劃生產和銷售成為國民熱點話題。作為曾經的一名紡織人,我明白,為了保障這次抗擊疫情的國家計劃,又有多少紡織人日夜堅守在生產一線,冒著生命危險為前方“戰疫戰場”提供物資保障。這是一個個紡織人應有的擔當。 在歷史上,紡織人不是第一次接受這樣的挑戰,而每一次,紡織人都能化危為機,將挑戰作為前進的動力。 可以看到,在互聯網+電商的發展浪潮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電商品牌;傳統2B定制化工廠企業,抓住了智能制造的契機,從制造企業轉向智造;在全球并購和投資浪潮下,紡織產業的頭部上市公司以資本運作為紐帶,通過并購等資本手段,整合產業資源,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任何產業都會經歷產業發展周期的各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機遇與挑戰。如今我已成為科技金融行業的一名工作者,接觸到大量的初創型科技公司,但是我明白技術的價值還在于和產業的融合,資本最終要服務實體。我會保持服務實體產業的初心,不斷思考新技術和資本賦能實體產業的路徑,為中國傳統產業發現新價值新機遇貢獻力量。 最后,感謝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各位領導、感謝《紡織服裝周刊》的各位領導及同事,感謝大家對我的培養,產業認知是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