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需成共識 |
趙林中/文
近日,中國銀監會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的銀行業數據: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凈利潤為7531億元,同比增長13.83%。各大商業銀行利潤一路飄紅,而作為貸款消費終端的實體企業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辛辛苦苦為銀行打工。更有甚者,不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無門,處于資金鏈斷裂邊緣,不得不向高利貸尋求幫助,進而引發連鎖反應,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中小企業被冷落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天平應該是平衡的。我國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業生產總值、70%左右的工業新增產值、近60%的銷售收入和出口額、40%以上的稅收和75%的就業崗位均來自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生力軍??墒乾F在,天平一頭高一頭低,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訂單減少、成本增加只是壓垮中小企業的表象,制度、政策、輿論環境等基礎性生態不斷惡化,才是導致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2013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較去年增加19萬人,“就業難”現象再次出現。真的是就業難嗎?不見得!就業難的背后,一方面是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歧視、冷落;一方面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生存艱難舉步維艱,弱化了吸收就業的功能。
就業難是企業生存困境的延時反應,是社會未能善待民營中小企業的后遺癥。近些年,“用工荒”與“就業難”同時出現。一方是用人單位苦苦尋覓,不惜提高工資招攬員工,另一方則是求職者楚楚可憐,寧可降低要求也望求薄職一份。國有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但是因為職業穩定性高、福利待遇好等特點使得眾多求職者趨之若鶩。這種非典型企業的超高福利抬升了社會勞動就業期望值。對于勞動力吸納能力較強的民營企業,因為缺乏各方面支持,發展過程中困難重重,其提供的崗位在工作壓力、職業發展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進入民企往往是大學生的無奈之舉,于是造就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理應奉為圭臬的《勞動合同法》,因片面強調員工利益而破壞了企業內部“生態平衡”。例如,在合同期內,企業解聘員工會被視為違規;而員工主動與企業解約則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甚至連原有的違約金賠償也被取消。從表面來看這是維護勞動者利益,但實際的結果卻是絕大多數企業不愿再承擔起培養新人的義務。
筆者所在的浙江省諸暨市是一個民營經濟發達、中小企業眾多的地區,大多以家庭(家族)為核心,一家小企業本可以安置十幾、二十幾人就業,勞資雙方和諧相處?!秳趧雍贤ā穼嵤┖?,勞方有新的期望,資方滿足不了,最后只好關門。連勞動的權利都失去了,還談什么保護勞動者的權利?
筆者所在的企業是一家從有30多年歷史的國企改制而來的企業,《勞動合同法》發布實施后,在各個歷史時期曾在企業工作過的固定工、臨時工、農民工紛紛起訴企業追溯權利,企業疲于奔命。社會性的歷史賬讓現有的企業來承擔,不僅不公平,而且欠厚道。
政策措施需到位
作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石,中小企業過去不應該、現在更不能成為被政策遺忘的角落。國務院前后有兩個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36條,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表述十分精彩,但實際看似為中小企業減負的結構性減稅,事實上中小企業的納稅額不降反升,變成了“結構性加稅”。2012年因為企業整體性經營困難,一些地方甚至收“過頭稅”、“翻老賬”,以保稅收增長率。稅負過重現象覆蓋幾乎所有中小型企業,中央黨校的一份調研材料顯示,如果不采取偷漏稅行為,中國超過90%的中小企業都活不下去。
十八大報告中有關于實體經濟的兩段話:“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边@是國家高層對社會公眾殷切期盼的回應。然而截至目前,在操作層面上并未看到實質進展。改革大潮中,最怕的就是說大事不辦小事,說實話而不辦實事?,F實的需求,改革的要求,民生的向往,交織疊加,確實到了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形成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共識,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成長和發展的法律制度的時候了!
|
相關文章 |